聋人的猜疑心理分析(二)

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5年09月21日 点击数:

上文谈到聋人猜疑不正常,是由于过了“度”,接下来谈谈聋人善猜疑的原因是在于聋人获到的信息量少,缺乏自信。

其次,信息量太少是聋人变得惯疑、善疑的原因。

我们知道,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其中绝大部分信息是通过眼看、耳听获得的。聋人学生因为“耳听”这一大信息接收渠道被堵塞,信息接收量本己很少,加之聋人学生努力不够。因此,聋人脑中贮储的信息量实在是少得可怜。从和聋人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发现聋人学生的知识面实在太狭窄了。他们对一些常识性的东西都知之甚少。比如正常人随口可以道来的一些经典成语,多数聋人学生都不知道,有些人对成语的概念都很茫然。我以我班为例来阐述我上述观点。我班是学校第一个肢残人和聋人混合教学的实验班(注:学校办这个混合班的本意是好的,是想聋人学生在学校就能体会到用语言交流的环境,以便今后走上工作岗后能尽快地溶入主流社会中。但事实证明,这种混合教学模式并不成功,也不适合。今后将以此题写一短文)。在我和班上同学们交流过程中,发现对一些非常有名的经典名句,肢残人学生基本上都能随口说出来,而聋人学生却一概不知。比如,我在和学生讲学习是件快乐的事,但也是件须要吃苦的事,说到了“吃得苦中苦”……,肢残人学生马上应声接道:“方为人上人”;在讲到遇事要冷静对待,不要冲动时,我在黑板上写“退一步……”,肢残人学生会马上接着说:“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对一些脍炙人口歇后语、传颂千古的著名诗篇,绝大部分肢残人都能说出个一二来,而绝大部分聋人学生却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按学校要求,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写周记(其间费时费力做了一段时间的思想工作,总算每个人都肯写了。他们一方面对写周记的意义认识不足,动力不够,另外在技术上,他们写不通句子,对写文章也实在觉得是件累人的事,所以很不情愿写周记),从周记上反映出来,绝大部分聋人语句不通,词汇贫泛,而且不少聋人写来写去,就三五句话,甚至一句话就交上来,夸张的是就是这一句话,有时还不通呢。不少聋人实在写不出东西,就抄报纸上的一条消息来充周记。相反,肢残人写的周记大部分语句通顺,词汇也相对要丰富,有想法,有心得,说事有理有据,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从周记上反映出来,聋人掌握的词汇信息量太少了,这也正是聋人学生写不好文章、不肯写文章的原因,因为即使有内容,也找不出相应的词汇来表达!这说明聋人学生脑中贮存的信息实太少了。我曾对聋人学生作过小范围的调查,绝大多数聋人学生不知道秦始皇为何人?对中国作出过什么贡献?不知道万里长城是由怎么来的?不知道京杭大运河是什么朝代、什么人造的?聋人学生对中国历史的了解非常的浅薄,不知道“春秋”为何意,不知道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是如何发展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春秋列国”等这些概念,很多聋人闻所末闻。对于像这些可以通过多看书就可以获得的一些“死知识”(姑以这样称之)聋人学生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其它一些需要理解和分析才能拥有的知识了。信息量少,可以说是聋人学生的一个基本特征(这也可以作为我们教学和教育的一个基本依据)。唯因为聋人接收的信息时太少了,他们在面对纷纭复杂的社会时,便会产生太多的疑惑与不解,不仅是在知识层面上的,也在意识层面上和心理层面上的。知识层面上缺乏,使得很多聋人几乎“一无所知”(用词过份了,找不到确切的词,请高手指点);意识层面上的缺乏,使得不少聋人走上社会后,往往会走入歧途;心理层面上的缺乏,使得很多聋人存在心理缺陷。如瞎猜疑等。

综上所述,聋人因为接受的信息量少,与外界又存在构通不畅、交流不便,聋人学生缺乏或者根本没有必要的自信。自信缺乏了,或者没有了,就很容易产生心理偏差或心理缺陷,平时就会在表多方面表现出来,如极端、猜疑等。所以,信息量太少也是聋人变得惯疑、善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完)

上一条:素质教育(三)
下一条:素质教育(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