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二)

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5年09月14日 点击数:

素质教育的目的性

一直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总绕不过“应试教育”这个坎。这固然与现行教育体制有莫大关系,但存在于人们头脑中一些有关教育的意识也是促成今天这种局面的很重要的原因。自古以来,“学而优则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人们的意识中己是根深蒂固。所以,在父母的意识中,只要有条件,就要小孩走读书这条路,很少有父母能偏离这条规迹的。在这样的“全民意识”推动下,“应试教育”就有了深厚广泛的基础而大行其道。

“应试教育”就其本质来说,是要出人头地,而其实施的手段就是借托考试竞争这种形式,以满足升学需要为目。其实质和核心,是将培养的目标――人――设定成手段、工具。我们传统的教育目标,历来强调要为社会现实的(经济、政治)发展服务――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劳动者”是指进行物质和精神生产的人。从社会生活的大格局看来。这当然是无比重要的。但这样一来,社会对教育的期待和要求,往往就限于它能够输送合乎需要的各行各业“人手”,教育因此也就成为以“应试”(为了创造条件以利就业)为目标的操练过程和形式,一切都听从社会劳动就业需要和选拔“人才”标准的指挥棒指挥,就不足为怪了。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所形成的一套教育机制,就决定了“应试教育”一开始就存在着先天不足。现在,“应试教育”不仅极大地摧残和伤害着年轻一代的学习和成长,更与现代社会生活与发展格格不入。于是,专家提出要实施“素质教育”,很显然,这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目的是为扭转目前的“应试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事业的一次飞跃。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历史发展的一个标记。

素质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则在于培养完整意义上的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体。按马克思和许多大哲学家的说法,现代和未来人的“全面发展”,决不指一个人“各门考试都合格”或“世上的什么事情都会做”,更不是指一个人能够凭“一技之长”聊以谋生或“吃遍天下”之类状态,――那些都只不过是人的工具状态的一种极致罢了。他们所指出的,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是手段与目的统一,即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提供者与占有者、支配者的统一,劳动者与享用者的统一。这样的人的全面性,是指需要与能力、劳动与生活、个人与社会都能够彼此谐调、不断发展,使人的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全面性。

以往,人作为客体与主体,手段与目的,劳动者与享用者,即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提供者与占有者、支配者这两种身份之间,处于一种不得已的分离之中,这是造成应试教育的深刻历史根源。应试教育的精华,是注重教人怎样“会干活、能干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而当社会财富逐渐增多起来的时候,人们却忽然发现:原来自己并不会“生活”,不知如何占有和充分享用社会文明的成果!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种种病态现象,就很能说明问题:人们在相对富裕的物质生活中,往往得不到现代精神文明的满足,不能够成为健康文明的主人,反而产生了大量背离现代文明的表现,如黄、赌、毒、邪教、黑社会等种种反社会、反文化现象,“高学历、高技能、高收入而低情绪、低追求、低人格”等畸形现象绝非个别,越是社会福利高的地方,自杀率也越高……。这些都警示着教育:只从培养人“做事,干活,挣钱”的角度着眼,而不注重教人如何“生活、为人”,做一个全面的、完整的人,这样的教育已经不能承担起全面育人的重任了。

现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将二者真正地统一起来,一致起来,通过培育具有全面素质的社会主人而得到实现。这才是素质教育诞生的深刻历史背景。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性。

素质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人,不仅在知识素养、人格品质、创新能力等方面,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在社会权力感、责任感和社会合作能力等方面,具有基本的素养,能够成为未来社会的健全主体。

说明:文中部分观点参考了齐友的“素质教育的目的性”。我们知道,无论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其思想和包含的内容都是十分庞大和丰富的,观点也是缤纷呈纭的,上述文章内容只是本人在参考了一些专家的思想和观点后,对素质教育的一点肤浅的认识。

上一条:聋人的猜疑心理分析(二)
下一条:关于素质教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