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培英学校教学交流记
电教组张正勇
为了打破长期以来特殊教育近乎封闭的办学状况,落入学校“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步骤,扩大横向间同类兄弟学校之间的教学交流,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电教组全体成员和其它部分科室的同志,于近日专门去广东培英职业技术学校(下称培英学校)考察并进行了教学交流。
10月29日上午11点,列车准时从杭州站出发,约经7个小时的行程,列车来到了浙赣交界的仙霞岭。仙霞岭,曲折蜿蜒在山高险峻的浙西南山区,是古时候浙西南连接赣南的唯一官道。早晨或者傍晚,岭上常有五彩云霞飘荡,人称仙霞,岭因此名。当年浙赣铁路通车前,铁路局曾广邀名人试车,富阳文人郁达夫也在列。当列车行至仙霞岭时正好是傍晚,郁达夫等人有幸看到那弥漫于天际的五色彩霞,壮丽之极,无复形容,令郁达夫一行大开眼界,由衷感叹。郁达夫在游记的最后,用了这样一句感叹句:“这就是仙霞!”,正是一切尽在不言中啊!我与仙霞,闻名己久,有心想见识一下那仙霞究竟壮丽到何等程度。然而运气不佳,列车上岭时,太阳己落到山后有些时候了。天色即暗,因而即使有云,也无法出彩——无法看到仙霞。于车门口伫立良久,望着天际山巅之上那道灰暗的鱼肝白带,颇觉失落与惆怅!
约30日上午10点左右,列车进入广州境内的韶关。韶关,位于广东省北部,是南下广州首先要途径的城市。广东地形地貌,西北高、东南低,经济水平是东南发达、西北落后。与浙江的情况差不多正好相反,浙江是东部和北部地势低、经济发达,而南部和西部地势高、经济相对落后(于是乎,就有了一个歪得无法通行的推理:地低则钱多,山高但钱少,广东如此,浙江如此,整个中国也是如此啊,这是不是符合了中庸所谓的平衡呢?胡思乱想的)。在广东,韶关是一个相对贫穷落后的地区。沿途所见,民居大多低矮狭小,窃想这里的居民,其生活条件是不是达到小康水平(就是多想,没辙)?傍铁路而行,有一条山清水秀的江(后来知道是北江,珠江的四大支流之一),那水碧蓝洁净,惹得人很想下去亲近一番。对岸青山倒映水中,这山、这水,还有这倒影,构成一幅美妙的自然山水画,列车仿佛就在这画中穿行,如此美景,实在令人陶醉不己!
约下午1点,列车缓缓驶入广东车站。勿勿吃了中饭,就急着去参观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贡献,据说是中国的将帅之摇篮,新中国将近有一半将帅就出自黄埔军校。以前,对黄埔军校的了解都是从书上得来的,片言只语的,比较零碎和朦胧。参观完黄埔军校后,对黄埔军校的认识就变得清晰、全面和更加得深入了,“据说”非假是真。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创办。孙中山从多年的从事革命的经历中,总结出要革命,必须要有革命的军队。他在黄埔军校第一期开班典礼上,语重心长对下面学员说,以前,革命了这么多年,都没有取得成功,即使取得了一时成功,但胜利果实不久也被军阀所窍取。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以前的革命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革命要成功,必须要有革命军冲峰陷陈!。于是,在俄国和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办了黄埔军校。进而联想起了毛泽东的一句至理名言(又多想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想必毛泽东应该是一个非常善于总结过去或历史的人,也相信他一定研究过和总结过孙中山的革命经历,不然怎么会有如此精深之毫言呢!从黄埔军校出来,回想起来时导游讲过一句话,黄埔军校是世界四大军校之一,当时想黄埔军校己经是过去式了,只因为其过去辉煌的历史,所以人们至今还在记念它。然参观了黄埔军校后,方知导游所言非虚,黄埔军校名至实归,黄埔军校的巨大成就和辉煌历史,足以使其立足世界名校之行列。黄埔军校,确实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
11月1日,根据事先安排,我们去了广东培英职业学校参观交流。据学校的陈副校长介绍,广东培英职业学校建于1997年,至今还不到6年时间,应该说是一个新兴的学校。然就是这短短的6年不到的时间,广东培英学校从零开始,发展到今天占地50亩、在校学生给600名这样的规模,想来应该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或者是他们自己独特的办学经验,或者是独特的特殊教育的方法或方式。培英职业学校现在共有28个班级,其中三人是校外班。专业种类有服装加工专业、工艺美术专业、盲人推拿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残疾类别有肢疾人、聋人和盲人。其中肢疾人约占57%强,聋人和盲人各约占20%,其余还有少量的其它类别的残疾人和正常人。从陈副校长的介绍和我们实际所看到的情况来年,本人以为培英学校在办学上有几个可取的亮点:
第一,设置专业紧扣市场需求。
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服装加工业特别发达,可谓是名闻遐迩。我们也还知道,服装加工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的一线操作工人。行业的空前发达,常使得一线的产业工人供不应求。针对这一形势,培英学校根据残疾人的特点,开设了肢疾人服装专业班。其定位与取向基本上是针对珠江三角洲的服装加工企业。所以,虽为学历班,而实际操作模式类似就业前的培训。但与一般的短期培训又有所不同。短期培训因为时间短,所以只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而常忽略理论的教学,是重“应会”而不重“应知”。但培英学校服装班的所设课程中,不仅有详细一贯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有学生进一步发展和深造所需的课目,如服装设计原理。他们强调“应知”与“应会”一样重要,理论与实际并重,使得教学紧扣实际需要。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掌握了实际的操作技能的同时,也学到与本行业相关或必须的理论知识。这是职业教学的内在属性所要求的,培英学校在这一点上,本人认为做得比较到位,落入得也比较好。
另外,广州市有一处专售临摩油画作品的商行。通常,正规美院的毕业生,是不屑临摩油画的,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志在创作。这又是给残疾人提供了一个就业的好机会。针对此,培英开设了肢残人油画临摩班,即工艺美术专业。这个专业的定位和取向比肢疾人的服装加工专业还要准确到位,它的开设只瞄准那个专售临摩油画的商行,形如代培。培养和教学目标非常明确。
第二,校级领导的一些办学和管理理念也颇新颖。
培英学校的何校长在欢迎仪式上讲了他的几个新颖观点,我觉得有两点很有必要写出来让大家了解。一是办残疾人学校,一定要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不能脱离社会实际办学。其中他讲到,学校提供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一定要与当时社会的实际环境相吻合。也就是说,当时社会的实际环境是怎样的,学校就应该提供怎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不能因为他们是残疾人,是弱势群体,就对残疾人搞特殊化,提供给他们与社会实际环境相脱离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否则,学生一旦走进社会这个大家庭,就会发现社会环境与学校所熟悉的环境不一样,就会产生失落感,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失衡,随之而来的可能会是一些非理性的行为,从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办学的失败。第二个比较新颖的观点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并非是知识的传授。因为知识是学不完的,也不可能学完,一个人活到老、学到老,也未必能把所有所需的或者感兴趣的知识学完。一则因为知识实在太多,二则知识也在发展、在增长。然而一个人无论在学校呆多久、学到多少知识,终究还是要步入社会这个大家庭的。人的社会性也必然会体现出来。这时,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对待社会上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如何正确对待工作;如何正确处理事业、家庭之间的关系与矛盾等一系列的问题,都会摆到残疾人的面前。谁能够正确面对和处理这些关系和问题,谁就能尽早立足于主流社会,就能做生活强者。所以,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是教学生如何做人,说白了,就是教学生如何去适应他们即将面对的社会!我相信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对这个观点都是持赞同态度的,然而具体实施起来,相信并非易事、未必轻松。培英何校长如是说,但具体如何落实到学校教育与教学中,不得而知。本个以为这也许可以成为一个研究的课题。
此次培英学校之行,使得本人的思维空间在纵向和横向上都有了加深和拓宽。纵向加深是指吸纳了一些新观念;而横向的扩展是指学到了培英学校在教学上一些长处。如在计算机教学中,他们将自己的上课内容或过程录制成视频录像,制作成视频课件,作为学生反复操练时的参考。因为,由于各方面原因,聋人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差,一个知识点需要反复操练才能形成概念。做成视频课件后,聋人可在需要的时候随时打开参考,这好比重新给聋人上一次课,这不仅方便了聋生,也使得教师在大量烦复的一对一的指导或辅导中解脱出来,节省下来的时间则可用于进一步和加深钻研教材内容。教师的负担减轻了,而实际效率反而提高了。课后,我们本着交流的目的,还同吴老师交换了各自在教学中的体会。比如,在聋人计算机软件教学中,要不要教理论、教多少的问题?一般认为聋人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差,教理论实在累人,往往是事倍功半。再说,职业学校重在“应会”,对聋生更是如此。我的观点认为这是未必的问题。我举了个例子,吴老师当时讲课内容是通道的应用,虽然内容不深,也不多,对通道的操作也只涉及到两个步骤。吴老师把例子详细进行了演示。我们听着,自然是觉得很不错,因为我们知道通道的概念,但聋生不知道通道概念,或者通道即选区的概念建立得并不牢固,他们就只会记操作步骤,记老师演示的内容,换个题目,可能就不知道如何面对了。如果我们让聋生掌握通道即选区这一概念,对通道的操作就是对选区的操作,或者说操作通道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要得到我们需要的选区,这样他们就能“听”懂吴老师讲的课,尤其是能理解其中的三次变换图案方向这一操作。否则,聋生的学习就会落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窘地。如此结果,必然导致聋生在给定操作步骤时会依样画葫的程式操作,而所谓的创新方面的能力将丧失殆尽。吴老师听后,觉得这个观点新颖,有独到见地,有值得参考的价值。
根据劳逸结合的原则,我们在完成了与培英学校的教学交流后,也参观了广东几个比较有名的旅游胜地,如号称广东四大禅院之一的庆云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清晖园,和广东各行业的祖庙。这些著名的旅游胜景,说明了广东人文历史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广东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