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君子消亡”之际
——读书有感
这实际上是归属于道德的范畴,在中央及全社会提倡呼吁道德建设的今天很多人都在努力,但是也有一些人以那丑恶的灵魂以五花八门的方式表现出来。
《论语》中使用的“君子”一词,至少在百次以上,而且都是褒义的。书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语,可以说是对君子属性的基本判定。但是反过来想,孔夫子为什么那样不厌其烦、大声疾呼地呼唤君子,说明君子在当时也是少数,不会成批量地出现。至于《诗经·伐檀》中,简直骂起了君子,如“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云云,大有将君子视为白吃饭的废物之意。
不过,颂扬真正的君子也好,咒骂某些虚假的君子也好,都说明世上的大多数人还关注“君子问题”,还希望给君子一点儿地位。即使“选秀”,包括选“模仿秀”,也希望选些“君子秀”。只要世风如此,人心如此,这社会、这世界的希望就大些。若是君子一旦成了社会舞台上的多余角色、可怜角色、甚而反面角色,就只能说明社会的道德堕化现象颇为醒目的。比这更可忧的是:君子在人类历史上日趋消亡或已经消亡。有这种可能么?目前还没有,因为世上毕竟多多少少有一点儿君子存在。正如同各种媒体上还时时宣传这样那样的有德者。但此后呢,日趋走向“喻于利”的社会,君子是否会走向消亡,就很难说了。
眼下,世上的三种“子”,即君子、夫子、才子,尚有一点威风的是夫子,即以读学问书、教学问书、讲学问书、写学问书为趣味的人;而比夫子更火的是才子,即大大小小、真真假假、有德无德的各式能人。至于君子,即立足于积德行善、益世益人的人毕竟少了,而且越来越少。原因之一便在于这种角色在世人眼中往往视为傻瓜,或无能者流。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反过来说就是:侧重于“取义”(包括讲求信义、遵义、情义)的人是君子,而百分之百“逐利”(包括追逐物质利益和名位利益)的人是小人。虽然我们必须信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真理,但是假如将这样的真理误读为“以物质利益为帅旗”,人们统统向“喻于利”的方向狂奔,就只能走向“小人盛世”而面临“君子末世”。至于“君子末世”意味着什么,深想的人也不多。实际上,“君子末世”固然会首先使君子受冷落,受排斥,受凌辱或受作害(包括被诛伐),但得意的小人果真会“幸福生活万万年”么?也做不到。天天出现的灾祸也会在其屁股后面紧紧跟着。翻开各种媒体(特别是公、检、法报刊)看看,受惩的各式恶徒(包括权重者流或名噪者流)不泛其人,我们身边有没有,反视我们自己有没有呢?而且我们还可以推测出:世上若是果真面临或走进君子消亡的现实,任凭各式“才子”(包括有本事的骗子、油子、痞子、混子)四下里作逍遥游,这世界连三天都存活不下去。因为小人的互伤互残足以把人世弄成兽世。
面对有可能出现的君子消亡状况,我们怎么办?至少有几件事可干。例如:
一、少捧那些除了有势、有名、有钱、有色之外毫无道德可言的“能人”,要分出一点兴趣和气力由衷地宣扬某些善良人、诚实人、厚道人。这种人若是名人固然好,若是无名也不妨使其有名,作为我们的榜样。
二、有的人并不一定是十足的君子,但身上多多少少有一点才子气息,只要本质未坏透那就应当对他多说些美言,当然对其“忍”的一面也不必袒护。使其受到鼓励,越发像君子。
三、假如我们不是君子,也不想当君子,有时还做了一些很不君子的错事,但至少要做到:对真正君子起码在心中有一点崇敬感,而绝不去干嘲笑、攻击、伤害君子的勾当。至于对十足的小人,我们即使无勇气、无能力指斥,但起码要知道那是小人,至少在暗中有一点鄙夷意识。切切不要看到小人得意时,也随之流口水,或跟着学样儿。
四、有一句话叫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虽然爱财与有道常常是矛盾的,爱财做到有道尤难。但至少应保持这样的底线:爱财只限于爱,不能跌落成贪、占、骗、抢。
五、当不成真君子也无妨,但切切不要去当伪君子。真正的君子之名不靠买,靠吹、甚至把自己当商品出卖自己,也就是说,官衔只是官衔而己,职务只是职务而己,富翁只是富翁而己,名人只是名人而已,切切不要一登台亮相、大发宏论,随之就将那样的身价折合为“君子”。须知,两者根本不是同一个物种。
说来说去,还是要回到君子消亡的话题上来。在商品社会中,在社会变革的时代,君子就一定要消亡么?也未必。世界上的首富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将自己的大部分(乃至全部)财产献给公益事业,这就是君子。那是外国人的行为,而我们作为几千年前就曾享有“礼仪之邦”之誉的中国,理应更能够做到成批量产生出君子,甚而顶尖级君子(不一定指有钱)多为老百姓做些实实在在的事,为弱势群体实实在在解点难,为党的威信、人民政府的威信、为老百姓称为“公仆”树点良好的威信。但现实的情况并没有这样乐观,很不君子的人,包括十足的小人,似也颇有数量,有时还可能呈上升趋势。如果不加遏制,任其惯性发展,君子走向消亡的可能性并不是没有的。若是某些外国的君子尚未消亡,而我们可爱的中国的君子却抢先消亡了,这才是尤其不光彩的事。
作为每个有良心、人性还未泯灭的人都应该好好想想!
童荣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