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教学法初探

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5年10月10日 点击数:

经络教学法初探

盲生,失去了通过视觉来认识事物的能力。作为教师,应重视训练盲生的触觉、听觉等其他感官能力,以最大限度地补偿缺陷,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尽可能地给盲生创造一些亲身体验,使教学内容形象化,以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在经络腧穴教学中,常听学生们反映:经络路线虽有规律,但要记每条经脉循行路线时,又觉得单调难记,以致学习兴趣大减。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盲生的学习兴趣并掌握好它呢?以下谈几点体会:

一、加强直观教学,掌握经络知识

“以手代目”是盲生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教具的使用,便于盲生在触摸过程中理解经脉的循行路线、腧穴的具体位置,以及了解所涉及的神经、肌肉等组织结构。盲生的教学用具,也要符合盲生的认知特点而制作。由于盲文点子是突出于表面的,而经脉是一些路线,所以专门用突出于表面的盲文点字来组成路线,特别是在路线上的腧穴用更大的点来表示,这样盲生在触摸过程中,容易掌握经脉的循行和腧穴的分布。除了这种方法以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经脉的循行规律,还让学生相互之间做出经脉在头面部、四肢部、躯干部的循行路线。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有助于加强记忆,以便轻松掌握经络知识。

二、死记加巧记,掌握经络知识

在经络腧穴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听懂,而且也是要求记忆的。对于记忆,我是从几个方面进行引导的:

1、强调规律性

教学中,我们强调学生要牢固地掌握经脉循行的四大规律,即经脉的走向规律、分布原则、交接特点和属络关系。并把它贯穿到每一条经脉之中进行复习,起到温故知新的强化作用。例如手阳明大肠经之前,结合经脉循行的四大规律,勾划出大肠经的轮廓,即从手走头,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头面。在食指末端受手太阴肺经之交,在头面部又交足阳明胃经,属大肠络肺。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原则是阴经在内侧,阳经在外侧,三条阳经的分布特点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阳明大肠经在手臂外侧前缘。

2、做到具体化

由于经脉循行有时会出现弯曲、转折和交叉等现象,所以,人体的经络分布显的错综复杂。如能尽量把经脉的循行部位具体化,对于了解各经脉在人体的分布以及准确取穴均大有益处。如足三阴经在下肢的分布规律时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但在内踝上8寸以下则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所以在内踝上8寸处太阴经与厥阴经发生了交叉。又如胆经在侧胸、胁肋部也有几处转折,先定出下面四个点,即腋中线4—5肋间、乳中线7—8肋间、十二肋端、髂前上嵴,然后四点相连,便是胆经布于胸胁的具体循行线路。而在头部正中旁开2.25寸、3寸、4.5寸则分别是胆经在头部的几个转折线的具体分布。

3、反复学习法

学习经脉,如能将经脉循行与解剖部位、腧穴结合起来,收益将会更大。我们在讲述每一条经脉循行时,都把它的起点、所经关节之处、支脉分出及终点的穴位用括号列举出来,明显的解剖标志如骨骼、肌腱等也以同样方式加以注明。

在上点穴课时,每点完一经的穴位后,就把所点穴位用线连起来与经络循行图对照。学习经络联系腧穴,点完穴又复习经络,对照学习,相得益彰。

以上介绍的三种记忆经脉路线的方法具有生动形象、简便易学的特点。在盲生学习经络腧穴的过程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三、教师语言素养的重要性

另外,教师还需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盲生生活在黑暗中,他们对认识有形的事物可以用手去触摸,或许还比较容易,但对无形的事物,看又看不见,摸又摸不着,认识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视障学生的也有他们特定的长处,比如学生视力受阻,反而大大加强了其他感官的使用频率,因而他们的其他感官往往比明眼人灵敏。我们常说“以耳代目”、“以手代目”等,就是以手和耳等做功能补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盲生的认知特点,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控制语言速度,掌握语言节奏和响度,以此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缩短与明眼人的距离。比如,把经络比作城市的公交路线,每个站点为一个穴。城市的公交主干道为经脉的十二条正经,城市的副干道为经脉的经别、经筋、络脉,城市的高架为奇经八脉。这样,盲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理解知识要点。上课也不再是枯燥乏味。

总之,充分利用各种手段让学生掌握中医专业知识是专业教师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1、《如何摘取“皇冠”上的明珠》 王启才、谢景平主编

2、《盲校教学文萃》 全国特殊教育研究会编

上一条:素质教育(三)
下一条:素质教育(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