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校中美文化交流项目圆满落幕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1日 点击数:

图片


为深入践行“未来5年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的重大倡议,我校于5月成功立项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2025年度“青年使者交流学习计划”(简称“YES项目”)。7月12日至18日,由美华传媒首席执行官王慧艳带领的31名美国青少年学员,在我校精心组织下开启为期一周的“中国文化研学交流活动”。

研学团出发前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启动了开营仪式,公使衔参赞沈雪松女士主持仪式并发表讲话,鼓励美国青年学生实地探访贵州、浙江等地,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搭建友谊桥梁。


图片


作为特色高职院校,我校依托工艺美术、康复技术、特殊教育等优势专业,为学员定制 “沉浸式文化体验套餐”。

在文化体育系(公共管理系)拓印工作坊内,学员们在我校听障学生雕刻的雕版上覆上宣纸,执鬃刷轻敲,蘸朱砂晕染,当寓意“福禄吉祥”的葫芦瓶等传统纹样跃然纸上时,现场赞叹声此起彼伏。“原来每一道纹路都藏着巧思!”学员们捧着亲手制作的拓印作品,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图片


图片


图片


康复技术系的“中医课堂”则弥漫着草本清香。两位老师带领学员亲手制作中药香囊,在艾草、薄荷的芬芳中讲解“未病先防”的养生智慧;更有校企合作企业467手推员工的现场示范,让学员通过触摸穴位,感受中医“经络相通”的精妙。“没想到小小的香囊里,装着几千年的健康智慧”学员们将香囊小心收进背包,说要当作“中美友谊的信物”。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特殊教育系组织的书法课堂同样温馨。狼毫笔在宣纸上沙沙作响,首次握毛笔的Nathan Richard Creed一边练习,一边用不太流利的中文感慨:“笔画看似简单,却要控笔、运力、重心皆稳,汉字不仅是符号,更是一种‘静下来’的力量”。学员们将祝福语书写到扇面上,准备带回去与家人和朋友分享。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校园之外的文化与科技探索同样精彩纷呈。在龙坞茶学院,学员们身着汉服,跟着茶艺老师点茶拂沫,感受“茶人合一”的意境;在杭州工艺美术馆内,红纸翻飞间,学员们用剪刀“雕刻”出各种动物;在良渚博物院,5000年前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在灯光下流转着神秘光泽,学员们俯身观察纹路细节时连连称奇;在京杭大运河畔,古船模型与远处现代货轮的鸣笛声遥相呼应;在德寿宫红墙前,南宋瓦当拓片与文创雪糕的甜香交织成趣;在青山湖畔,绿水青山的水上森林令人流连忘返;在未来科技体验中心,人形机器人精准模仿人类关节活动,四足机器狗灵活穿梭于障碍间,群核科技 “空间智能平台” 实时演示建筑信息建模技术如何让设计图纸 “活” 起来;在上海,豫园飞檐翘角与陆家嘴摩天大楼隔江对望,外滩万国建筑群的历史沉淀与东方明珠的现代锋芒交相辉映。当科技与传统在体验中碰撞,学员们真切感受到创新中国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可能。


图片


图片


在研学活动尾声,我校为研学团举行了结营仪式并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副院长杨海平在致辞中强调,本次研学不仅是一次文化体验,更是一次文明对话。学员们用眼睛观察城市风貌,用味蕾品尝杭州美食,用手触摸传统与科技的交融,深切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中国发展的蓬勃生机。他寄语学员们将此行的见闻与感悟带回美国,与亲友分享,更期待他们能保持对中国的热爱,未来再次踏上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继续探索。


图片


美方领队王慧艳表示:“学员们带回的不仅是香囊和拓印作品,更是对中国的全新认知,我们将推动更多交流项目落地生根。希望学员们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的‘民间大使’,让更多美国青年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美华传媒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推动更多类似项目落地,让中美青年在交流中增进理解、收获友谊”。


图片


学员分享环节,River Elizabeth Besco拿着装满研学记忆的手账本动情说道:“中国的故事不能只靠新闻,要亲手触摸、用心感受,我会把这里的温暖与智慧讲给每一个美国朋友”。

此次研学活动是我校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未来,学校将持续发挥专业优势与区位特色,打造更多 “文化+科技+教育” 的国际交流品牌项目,为促进中外青年互鉴共融贡献特教力量。


【编辑:章叶节】 【终审:宣传统战部】

上一条:我校热议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体会议①
下一条:党委书记王飞带队赴宁波市康复医院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