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腾讯、腾讯新闻评出了2021年度荣誉榜单,我校凭借招生就业、人才培养等突出成绩,被评为“最具影响力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残疾组)”。
作为全国第一所独立设置,以服务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为宗旨的公办专科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我校现共开设特殊教育、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等11个专业,其中特殊教育专业群成功进入省高水平专业群行列。目前,学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2500余人,其中残疾学生1500余人。无论是残疾学生人数,还是残疾学生占比均处在全国前列。
近年来,我校充分依据学校发展定位,不断优化专业布局,科学调整招生计划。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学校及时转变招生宣传思路,创新形式,多方联动,推动学校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做好招生就业工作,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层次
全员招生,全程招生。近年来,学校不断规范招生管理、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模式,调动全员招生、全程招生的氛围,为更多残疾青年提供高等教育的机会。
在浙江省内,学校充分利用省残联的政策平台,继续推进“教育公平——让每一位残疾人都拥有高等教育机会行动计划”,以全省残疾人服务状况和需求动态更新数据为着力点,依靠各地市残联干部通力协作,尽量为我省每个适龄残疾学生提供上门招生咨询服务。同时利用各类各级网络平台、媒体进行宣传,扩大学校知名度,确保升学政策精准宣传。
积极开展残疾人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为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学校逐步完善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快搭建浙江省残疾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通过多方努力,2021年学校的中西面点工艺、康复治疗技术(推拿)两个专业与省内中等特殊教育学校采用“3+2”形式联合培养高职学生。
同时,重点深化与浙江科技学院合作,面向听障学生开展“3+2”联合培养本科层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还新辟与浙江中医药大学合作联合培养本科的康复治疗学专业,面向视障学生开展本科层次培养,为视障学生开辟一条专升本的路径。
构建“三化”就业创业育人体系。学校不断建立健全就业管理制度,实现全员化、制度化、全过程化的就业创业育人体系。通过举办校园招聘会、利用各方面资源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同时注重制度建设,制定了就业管理制度、就业帮扶办法促进就业工作规范化。与此同时,学校注重加强毕业生创业教育,积极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引导学生转变思想,积极创业。鼓励辅导员、班主任参加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相关培训,注重辅导员、班主任增强服务意识培育,主动积极地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加强毕业生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的教育,及时了解学生就业动态。
通过在校师生共同努力,学校连续两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特别是残疾学生专业,如电子商务、工艺美术品设计、中西面点工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康复治疗技术(推拿)等专业毕业生一般在毕业前就可百分百就业。
开辟人才培养路径,构建残障学生评价体系
近年来,学校立足残障高等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以“残健融合”为基石,通过评价机制的阶梯式递进,促成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评价与残障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残障学生技能增值与自我价值提升的双丰收。
平等尊重引导评价新视角。学校突破“弱势群体”的固定思维,将残障学生视为和健全学生同等的独立自主个体,课程教学过程不降低要求、技能水平操作不降低标准、素养品质评判不降低基点。将高要求、严规定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给予残障学生充分尊重基础上的平等评价。
特殊关爱提升评价新温度。学校依托各专业特点开设电商校园网红赛、数媒设计云平台、工美创意加油站、推拿技能体验室、面点商铺工作站等多个覆盖全院残障学生的校园职业竞技场,将职业劳动融入学生“职场”评价之中,以赛促教、以优促评,扭转了“唯分数”的评价指标。
残健融合营造评价新环境。学校搭建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面向残障学生和健全学生开展适合专业发展的同类技能实操训练,搭建以技能比拼为主流的竞技平台,为残障学生和健全学生打造共育、共学、共享、共促的学习平台,切实营造残健融合共育新环境。
取长补短促进自我激励点。学校突出小班化管理优势,为每一个残障学生分列个体“长处清单”与“短板清单”,构建“观察趋势、关注个体、改进教学”的心智模型,在统筹普适性评价之外,增设分层、分类、分阶段的个性化评测及指导,促使残障学生激励自我、适应学习、自主提升。
社会资源与校内培育的内外融合。学校依托社会、行业、企业的爱心助学红利,针对残障学生学习与就业的特殊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促进以“训”代“考”、以“练”代“测”的评价模式,进一步创新评价要素与专业人才需求、智力资源与企业优势、学生发展与社会融合的多方结合机制,真正实现评价主体从单一学校到行业、企业、产业多元覆盖的大跨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