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诗词析赏-灵隐寺

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6年11月29日 点击数: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这是在韬光的“知客厅”里所挂的一幅对联。这幅楹联是宋之问的五言诗《灵隐寺》中的第三四两句。宋之问,汾州(今山西汾阳县)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早年以诗文得武则天赏识,仕途运畅,官至尚书监丞、左奉宸内供奉。后受累于宫庭争斗,屡遭贬谪。

关于这幅楹联的来历,历史上流传着这么一则佳话。景龙三年(7O9年),宋之问被贬到越州(今浙江绍兴市)做长史,路经杭州,住在现今的韬光寺。有一天晚上,天朗气清,月光皎洁,宋之问灵感突现,诗兴大发,随口呤出两句:“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寞”。奇怪的是,呤出了这两句后,竟一时思路堵塞,怎么也接不下去了。于是他就在前庭渡过来走过去的,苦苦思索,终不得其解。在厅内长明灯下,有一个老和尚正在打坐念经,他看到了宋之问这么走来走去的,不知道是为何事,就问道:少年这番思绪不定,究竟是为何烦恼?宋之问告诉老和尚他正在作一首诗,但只开了个头,想出了上联,正在想下联,但无所得。老和尚让宋之问把上联念给他听,宋之问当即把上面两句诗吟给了老和尚听。老和尚思索片刻后,回答说:何不写“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呢?宋之问听后,觉得这两句续得太好,简直可以说是天衣无缝啊。思路竟然也同打开的闸门一样,奔放无阻,就一口气写完了《灵隐寺》这首诗。第二天起来,宋之问想起昨晚的事,非常诧异一个老和尚居然把自己的苦思冥想而不得的诗续得那样完美,感觉这个老和尚肯定不是一个泛泛之辈,于是一早就去相访,但老和尚己不知去向了。后来,知道底细的人告诉他,这个老和尚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原来,骆宾王随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失败,就亡命天涯做了和尚,四处飘泊隐居,那段时间正好隐匿在灵隐一带。自那晚为宋之问续诗后,知道自己行踪可能败露。因为,宋之问虽然被贬,但他总究是一个朝廷官员,且工于诗文,以宋之问的才华,应该猜得到,能够续出这样的诗句的,除非是初唐“四杰”。于是,骆宾王当晚就循去其它地方隐居。

这个传说听起来不错,但必竟只是传说而己。事实上,宋之问与骆宾王是同时代的人,年纪相差无多,且二人均以诗文出名,是早己认识的,并互相有诗酬答。所以,这个传说应该是在韬光生活的后人附会上去的,我想初衷无外乎想通过这样传说来提高韬光的知名度,从而会有更多的人慕名而来烧香拜佛,这样,香火自然也会多些。

摘录:《灵隐寺》·宋之问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上一条:日记二则
下一条:罗隐诗谏使宅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