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中国教育在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姿态开拓求索中,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然而,对于如何更好地承担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完成未来中国人才培养的使命,中国教育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仍然面临四大严峻挑战。
挑战一:教育投入总体不足
中国目前基本上形成了“政府投入、社会多方参与、受教育者合理分担”的教育和培训经费筹措机制。教育属性在发生变化。一类是纯公益性的教育,由政府资助和主办;一类是准公共事业、非营利性的教育,既有公办学校提供的,也有民办学校提供的;还有一类是营利性教育,如面向市场的技术培训等。依据中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政府必须对社会公益性的教育事业进行财政支持,其水平随着综合国力和财政能力的增强而不断提高。然而,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不足,教育经费增长跟不上规模快速增长和质量提高要求的问题日益严重。以九年义务教育为例,我国并没有真正做到“免费教育”,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导致许多农村地区依然存在严重的“上学难”问题。而高等教育也同样面临经费困难,学校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导致高校“高收费”、“乱收费”现象相当普遍。在新近召开的“21世纪论坛”2005年会议上,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认为,应尽快在我国建立起完善的公共财政制度和刚性的教育拨款预决算体制,把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作为建设公共财政体制的重点,明确各级政府的教育财政支出责任,进而构建起满足公共教育需求的、稳定的和可持续增长的教育投入机制。
挑战二:教育发展极不均衡
我国教育资源的配置失衡已经成为阻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差距明显,西部与农村地区教育尤为薄弱。教育政策也以城市为中心,从教育内容、考试内容到高考录取分数线,都没有顾及巨大的城乡差距,加大了教育的不公平。另外,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投入也严重失衡,我国在高等教育投资上的比例较大,基础教育投资比例偏小。目前,中国劳动力和人才的配置正在从政府机制向市场机制转变,全日制正规学校教育正在朝着更加灵活开放的终身学习演进。教育专家认为,在这样的转型时期,政府应当营造促进教育公平的制度环境,减少和避免在公共教育领域中的政府行为“越位”和“缺位”现象。政府的“主动作为”应是全力支持免费义务教育、确保国防建设和重大工程人才需求、保障弱势群体学习权利;其“有所作为”,就是选择基础学科、边远艰苦行业、市场不好调节的部分,予以适当扶持;其“委托作为”,就是委托授权给第三部门或民营机构来做;其“不需作为”,就是引入社会参与和必要的竞争机制,政府制定规则和适当监管即可。
挑战三: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不合理
当前,随着高校扩招,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高层次人才对职位的挤压和替代推动着中国教育结构层次逐步提升。然而,现实的劳动力市场却是技术技能性人才极为短缺,一方面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广大企业和急需人才的农村基层很难找到高层次人才。拥有专科、本科文凭的求职者比比皆是,有一技之长的技工人才却不多见,中高级熟练技工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教育与社会需求出现脱节,反映出我国人才培养结构的不合理。我们要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发挥教育促进就业的作用,就必须根据中国国情、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产业结构发展趋势,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
此外,素质教育裹足不前,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严重影响了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现在,许多中小学教育仍以“分数挂帅”,在追求升学率的指挥棒下,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发掘和全面培养,造成孩子心理素质普遍脆弱、团队精神和身体素质的下降等。此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滞后,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许多改革措施在高考指挥棒面前退却,教育改革迟迟迈不开步伐。教育与社会脱节问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挑战四:教育体制改革思路不全面
专家认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为财政而改革。许多改革都是围绕着“挣钱”进行的:大学生收费制度、后勤社会化、大学办公司办企业等。其实,教育具有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和产业的双重属性,仅仅停留在产业层面上的改革是远远不够的。
承认教育的公共服务事业属性,就要确认教育具有同经济运行不同的规律,政府对教育负有主要的责任,教育不能全面实行市场化。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应该包括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广泛参与,市场适度调节,学校自主办学。在这个模式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是关键。通过改变政府对学校管得过多过死的体制,确保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地位和权利,确保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