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障群体的“阅读障碍”该如何破解?

来源: 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23日 点击数:

新华网西安4月23日电(尹亮)视障群体是“全民阅读”活动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他们能享受到“书香”和阅读的快乐吗?他们存在怎样的“阅读障碍”?这些障碍如何破除?

公共图书馆少有视障者问津

相比陕西省图书馆内其他阅览区域的人流不断,于2008年正式开放的视障阅览室虽然设施齐备,但前来阅读的视障者还是相对稀少。

视障阅览室管理员李海沛介绍,阅览室平常一天只有几位读者前来,周末也只有10来位读者,其中大部分是下载些实用的文件资料,“阅读书籍的读者比较少”。

西安市图书馆视障阅览室负责人苏清琪表示,这里每月约能借出30册图书,借阅者主要是盲哑学校的学生,学生之外的读者相对较少。

“哪怕没有一个人来,我们也应该为视障群体开辟这一园地。”苏清琪说,这既是视障群体的文化权利,也是公共图书馆的基本义务。

四大难题让视障群体阅读“裹步不前”

随着各级公共图书馆视障阅览室(区)的开设,视障群体阅读的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不过一些地方出现视障阅览室乏人问津的“尴尬局面”,视障群体的阅读也一直“温而不火”。

记者调查发现,困扰视障群体阅读主要存在四大难题:

“谋生压力”压倒“阅读需求”。西安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寇红霞认为,就业压力让不少视障者将学技能谋生作为生活重心,无力再去通过阅读进行自我提升,“对他们来说,摆在第一位的是就业。”

“出行不便”遭遇“网点缺乏”。一些视障者表示,自身外出并不方便,再加上盲文图书太大不便携带,前往图书馆阅读比较困难。而记者在西安市区调查发现,部分区(县)一级的公共图书馆仍未设立视障阅览室(区),也并不提供盲文书籍借阅。而一些社区虽然有居民图书阅览室,但无视障者阅读区。

“不会盲文”加之“基础薄弱”。陕西渭南农民赵袁峰视力急剧下降已有8年,已无法看清正常文字。由于此前没有学过盲文,他根本无法阅读盲文书籍。他坦言,今年已经开始学习盲文,仍无法流畅阅读。据业内人士介绍,汉语盲文是以汉语拼音为基础,许多成年视障者没有拼音基础,学起盲文来更是“事倍功半”。

“书籍昂贵”叠加“出版缓慢”。记者在西安市图书馆看到,一些名著的标价高达七八百元。高昂的价格让普通视障者无法通过自购的形式进行阅读。盲文书籍出版、更新的周期也偏长,而市场上自行购买的网点几近于无,增加了视障者阅读的困难。

改善视障群体阅读体验需“多管齐下”

在陕西省图书馆视觉阅览室负责人吴华看来,通过增设高科技的助读设备、增加可听资料等方式,阅览室已经吸引了一些视障者前来阅读。

同时,一些年轻的视障者通过电脑读屏软件,借助互联网、智能手机下载电子书等方式,实现了新型的数字化阅读。“我通过手机下载的听书软件,听读了不少小说呢。”在西安一所高校读书的视障者李明(化名)说。

“宣传力度还是不够,许多视障者不知道可以来图书馆读书交流。”吴华说。

苏清琪建议,应让更多志愿者参与到帮助视障者阅读中来,特别是要增加“点对点”“专人对专人”的志愿者服务,为视障群体解决从家到图书馆的“出行难题”。政府和社会应为视障群体提供、捐赠电子阅读工具,帮助他们利用数字资源,实现无障碍阅读。

西安市盲人协会主席魏国光表示,目前仅西安市的盲人群体就有约8万人,主要分布在各个盲人按摩点。“以后在培训按摩技能时,也要进行盲文培训,这样才能真正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上一条:我院举办优秀毕业生事迹讲座
下一条:我院举办优秀毕业生事迹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