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研究方法简介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13日 点击数:

课题立项后,很多老师已经拟定了调查问卷,并正在开展调查研究,进行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那么,当数据和结论出来之后,接下来要做的是开展教育教学实践,采用相应的手段、策略,探讨、解决问卷中发现的问题。这就进入了课题研究的中期阶段,也就是研究的攻坚环节。在研究的中期阶段,行动研究是面向一线教师的较为常见的研究方法之一。“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是行动研究的一般步骤。我把行动研究方法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在接下来的课题开展中能对大家有些帮助。

1、“行动研究”概念:

行动研究起源于美国,由心理学家勒温首创。当时他与犹太人和黑人进行合作研究,这些实践者均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到研究之中,积极地对自己的境遇进行反思,力图改变现状。1944年前后,勒温将这种结合了实践者智慧和能力的研究称为“行动研究”。就方法而言,行动研究的核心是自我反思的螺旋式行进过程,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几个步骤。教育的“行动研究”就是指学校的校长、教师等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担任研究工作,制定计划、系统地搜集资料、分析问题、提出改进方案、付诸实施、检验和反省成果,并以研究成果为依据,进行教育改革,提升学校及个人的教育质量。

2、“行动研究”特点:

综合起来看,“行动研究”有这样两个鲜明的特点:(1)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现实问题为首要目标 。行动研究最大的特性,就是针对实际工作中产生的问题,以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手段,通过实践和研究来验证这些问题解决的效果。行动研究所关切的是实际情境中的特定问题,同时其研究的样本也有特定的对象,可以是一个班级,也可以是一个人,而不必考虑样本选取的“科学性”、代表性,因而它的外在效度不一定要高,不追求理论发展,也不强调普遍适用,一切只为了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判断行动研究是否有价值,将完全以其对现状能改进多少为依据。(2)主要研究人员就是实践者,强调研究过程与行动相结合。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运作者,对于相关的问题、困难以及成效最为清楚。在学校所进行的行动研究中,教师可以扮演研究者的角色,不是将问题简单地交给外来的专家,而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研究,以寻求解决之道。

总之,行动研究要求实际工作者进行积极的反思、参与研究,要求研究者参与实际工作,并要求两者相互协作,共同研究。这样,研究者可以从“局外人”转变为“参与者”,从只负责“发现知识”到负起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还可使实际工作者改进其行动和工作。而在以往的研究活动中,专家本身只从事研究,并不直接应用成果,实践工作者应用成果却不参与研究,使得“研究”与“应用”脱节。行动研究正好弥补了这个缺点,将研究者与运用成果的实践者结合在一起。

3、行动研究的过程:

(1)明确问题,即要澄清教师在实践过程遇到的问题是什么,用尽量清晰的语言对这些问题进行界定。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体现为一些与期望不符的表象,如某位教师在教学中发现课堂纪律不好,学生上课不能专心听讲,这种现象是一“问题”,但还有待进一步澄清和界定,比如,纪律不好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学生年龄、学科内容、教学方法、教师人格因素,等等。在进行课堂行动研究以前,有必要对这些因素加以初步考察,以便明晰这一问题的背景、可能成因、后果等,作为下一步工作的依据。

(2)确立解决这个问题的行动之目标与过程。问题澄清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或其他教师的经验,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凭借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设计出可能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步骤,明确这些行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3)按设计好的步骤行动,并对行动做记录,收集证据以确认目标实现到什么程度。必要的情况下,这一环节还可能重复第一、第二环节的工作,如第一步所做的分析与澄清,可能在实践中被证明是不正确的,或者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这时可能需要重新修正对问题的界定和行动计划。

(4)对有关材料进行整理,概括出关于行动与目标之间关系的一些一般性的原则。

(5)在实践情境中进一步检验这些原则。

4、行动研究采用的具体方法:

多角度分析。主要用于问题诊断和课题立项阶段。对学校学科建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召开由学科教师、学生、研究人员、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校长参加的多角分析座谈会。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教学现象和问题,寻求共同认可的教改方案。教师通过自我反思,了解教学目标、教学期望与实际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研究人员、教师通过与学生座谈,了解学生的感受、变化和想法。

访谈。主要用于问题诊断和课题立项阶段。包括学生访谈、家长访谈和教师访谈,了解和征求各方意见。

问卷调查、态度量表和能力测量表。主要用于问题诊断和课题立项阶段。设计相关量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态度调查和水平测试。

撰写研究日志。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即参与者每天将自己的研究实践记录下来,并且进行反思。这是一个伴随着研究全过程的重要方法。通过撰写日志,研究者以一种更具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方式理解课程及教学。研究日志的类型有3种:个人日记,这是一种个人文献,其中有个人对事情的见解、评论,融入了丰富的个人情感和喜好。通常是每天记或定期记;备忘录,属非个人文献,记录的范围较小,记录中力求客观,不加人个人的感情、观点;类似于"流水账",事无巨细地记下发生的事情、处理的情况。撰写研究日志:可以记录很多方面的资料,包括那些可以通过参与观察、访谈和对话等方式收集到的资料;可以随时记下自己的灵感和偶发事件,反省每天的研究结果,对原始资料作解释性评论;可以对研究者自己的身份和使用的方法进行反思,增加对自我的了解;研究日志中记录的思想可以发展为理论架构,凭借这个架构可以进一步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

课堂观察。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对每次试验课进行课堂教学观察和记录。

数码照片记录。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对研究活动和试验课的情景运用数码相机进行照片记录。

录像记录。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运用录像机对每次试验课进行课堂教学全程实录。

个案研究。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对教师、学生进行个案研究。

体会:一般来说,教师提高教学研究技能的途径不外乎以下三种方式:一是阅读,即教师自己阅读有关教学理论和教学研究方法的论著;二是合作,即与大学或研究机构的教学研究专家合作进行实验研究;三是开展研究,即教师针对实际问题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三种方式之中,哪种方式最有实效呢?我觉得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自主研究是最有效的。因为只有通过自主的研究才能激发起阅读的需要和合作的兴趣。如果仅仅将研究技能的提高寄希望于“脱产进修”或“在职培训”,而缺乏主体的参与和亲身体验,培训的内容不能与日常的教学相结合,那还是过眼烟云、转身即忘。有学者说,教师在自己的教室里亲自进行研究即是最有效的“在职培训”方式,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并非一定要等到系统学习、研究技能提高之后才产生研究,而是先有研究之后才能产生学习的激情,合作的欲望,才能在研究的过程中提高研究技能。

上一条:非法杂志及停办杂志名单
下一条:《中国特殊教育》投稿简介及作者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