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由我校主办的浙江省学前融合教育名师高端班暨专业发展共同体第十二期活动在浙江杭州举行。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力教授、浙江省特级教师杨蓉、浙江省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专职副主任俞念、余杭区教育发展研究学院院长王书立、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局学前教育科科长姚向凡以及浙江省学前融合教育名师高端班的众多专家名师、杨蓉名师工作室成员、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群教师团队和学院实践基地教师代表共100余人参加本次活动。
在第一站未来科技城海创幼儿园,未来科技城海创幼儿园园长金东来进行专题汇报与课堂展示。活动中,与会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到该园以“生活与创造”“游戏与创造”“游学与创造”三大板块为核心构建的课程体系,领会其引导幼儿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持续探究、培养科学素养与创新思维的教育理念,也看到该园借助动态环境创设机制、馆园协同共育模式及幼小衔接融通路径,推动儿童自主探索、积累经验、发展能力,最终形成具有未来科技城特色的大科学教育实践体系。
课堂展示结束后,与会专家教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学员代表谢雄娟对此次展示课做了细致点评。特级教师姚向凡提出科学教育应成为儿童的一种生活方式,让孩子“无处不在的科学探究”,教师应注重在一日生活中捕捉真实问题、创设自然情境。


在第二站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特殊教育系伊兰老师带领杭州西湖区小和山幼儿园的中班幼儿为大家带来了一节生动有趣的融合教育课程《奇妙的触摸口袋》,活动围绕“触觉“与“前庭觉”设计,通过“全身触觉唤醒”“触觉盲袋探索”和“触觉平衡桥挑战”三个环节,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感知软硬、光滑、粗糙等不同质地,锻炼全体幼儿的平衡与辨识能力。整节课既丰富了幼儿的感官经验,也在自然教学互动中给每个孩子传递了理解与包容的融合教育理念。
课堂展示环节后,名师们围绕本次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纷纷分享自己的观摩感受和教学心得。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特殊教育系主任骆中慧以中班健康领域活动《奇妙的触摸口袋》在小和山幼儿园开发完善为例,分析了融合教育推广的路径:以全体儿童受益的集体活动为起点,通过“家-校-社-医”协同支持为抓手,破解幼儿园融合教育教学资源不足的困境。同时作为高校,学校今后还将继续立足当前普通幼儿园师资实际情况,开发具有本土特色融合教育方案。
俞念结合真实案例指出,推进融合教育需着力构建分层支持体系,完善家园校协同机制。她强调,要通过多方协作共同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真正形成家校共育合力,为特需幼儿提供持续有效的支持。
杨蓉和刘力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推进融合教育首先要科学理解儿童发展的差异性,从持证特殊儿童到仅有“短板”的边缘儿童,都需要被看见并给予早期干预。同时,课程必须进行专业适配与调整,在面向全体的普适性教学中巧妙融入个别化支持,实现“一个都不掉队”的真正融合。
本次研修活动,展现了融合教育的专业深度与人文温度,通过真实鲜活的课堂展示教学实践、专家教师们共同的深度研讨,与会者感受到了融合教育课程实践中的创新突破与专业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