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今年助残日主题是:“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五月,文化体育系(公共管理系)为弘扬扶残助残美德风尚,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特殊人群的良好氛围,围绕助残日开展了一系列相关活动。
以折纸匠心赴吴山之约
5月10日周六上午,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无声之美"听障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在杭州吴山广场开展每月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由校团委主办,文化体育系(公共管理系)团总支承办。听障大学生以独特的艺术表达,生动诠释着向阳而生的生命力量。活动不仅让大众得以近距离感受听障群体的精神世界,更在彼此间架起理解与关爱的纽带,让温暖与善意在广场上悄然流淌。
校园公益诠释助残担当
文化体育系(公共管理系)团总支联合学工部(团委)联合社团管理中心,于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推出"青力共融・无碍市集"公益嘉年华。活动以残健共融为核心,设置蒙眼叠衣、五四知识竞答、旧物创意改造等互动项目,参与者通过闯关积分兑换盲盒、推拿体验及定制照片等特色服务。现场特设手语盲文教学专区,漆扇制作等非遗体验吸引众多目光,创新融合传统文化与助残理念。
活动突破单向帮扶模式,以趣味互动促进青年学子与特殊群体深度交流,生动诠释"平等、参与、共享"的助残日主题,打造出兼具教育意义与社会关怀的校园公益实践样本。
心灵共沐暖阳
为促进我系学子心理健康发展,营造温暖互助的校园心理成长氛围,5月14日,文化体育系(公共管理系)团总支联合生态文明环保社联合举办“青春筑梦,心灵同行”心理赋能活动。活动通过拓印疗愈袋、心灵书签、压力重塑工坊等丰富形式,助力青年释放压力、激发潜能、疗愈心灵。
在志愿者和老师们的共同引导下,同学们全身心投入各项体验环节。在拓印疗愈袋区域,大家专注地将叶片拓印在帆布包上,每一道自然纹路的呈现都伴随着同学们会心的微笑,承载着内心的平静;在心灵书签制作区,同学们用彩铅与卡纸的碰撞,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作品;在“压力重塑工坊”区,黏土在指尖变换形态,原本代表压力的泥团逐渐蜕变成充满希望的造型。
跨无声沟壑入光影之境
由学工部(团委)联合浙影时代影城共同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集中观影活动。活动现场,我系组织百余名听障大学生齐聚一堂,共同沉浸在电影《不说话的爱》中。此次活动跨越无声障碍,为听障学生带来独特体验。
科技赋能多元体验
在第35次全国助残日之际,我校学工部(团委)携手省残联团委、浙江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团委、浙江光影空间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主办,共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团日活动。
活动现场,精彩纷呈。我系团总支组织12名残疾学生代表参加了此活动,学生代表们沉浸式体验了VR游埃及,借助科技的力量,跨越时空界限,感受异域风情;还参与了气味视频活动,视觉与嗅觉的奇妙碰撞,带来全新感官体验。
霓裳共舞诠匠心之韵
自2023年以来,我校与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已经合作共建两个年头。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与“全国助残日”双节交汇,双方联合推出“无障碍视听共融服务项目”。我校文化体育系(公共管理系)团总支精心组织开展系列志愿服务工作,以实际行动诠释对无障碍服务的支持与践行,尤其在手语导览等无障碍措施方面展现出卓越的行动力与人文关怀。
活动现场亮点纷呈,“千年汉服·霓裳华章”汉服走秀将仪式推向高潮。系“舞声”健美操队的队员们身着曹县汉服,迈着自信步伐,用优雅姿态诠释“匠心共融”,成为活动现场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而本次活动的核心亮点之一,是现场发布的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与中国伞博物馆听障版导览视频。这一举措为听障群体提供了平等参观博物馆的宝贵机会,让他们也能深度领略博物馆的文化魅力。为确保这一无障碍服务的有效落地,我系团总支精心安排了9位听障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深入工美馆现场,力求精准、生动地将信息传递给听障群体。
发布仪式后,九位参与拍摄听障版导览视频的同学被正式聘为“无障碍服务推广大使”。领导嘉宾共同点亮掌纹光影,标志着活动正式启幕。
仪式结束后,“推广大使”们迅速投入到引导工作中,他们带领观众参观汉服展示区,同时利用自身优势,为有需要的观众提供手语导览服务。无论是详细介绍汉服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还是生动讲述每件展品背后的文化故事,手语翻译同学们都以专业、细致的手语表达,让听障观众能够无障碍地获取信息,充分感受文化的魅力。
在此次活动中,我系听障大学生的参与,不仅为听障群体搭建了一座与文化沟通的桥梁,更展现了我系学子在无障碍服务领域的专业素养与人文情怀。下一步,文化体育系将不断探索和创新无障碍服务形式,为推动社会无障碍环境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