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天,杭州大降温
大家出门直喊冷
但在西湖区小和山高教园区
有条巷子却很暖
从巷口起百米长的路段内
有6家门店很特别
引得学生们下课后总往这跑
这条巷子就是和漫巷
人物名片
赵卓依
“我们也想趁‘双十一’练练兵,积累一些实战经验。”
和漫巷,一家叫“隐翼天使”的服装店里,大二学生赵卓依和三名同学正在做直播模拟训练,选品、展示、介绍、上身,四人分工明确。
出镜的赵卓依缺失右手小臂,另三名同伴也多有肢体残疾,他们就读于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小和山校区)电子商务专业。
四人一组,一天两组轮流训练,既是课后实践,也是岗前实习。“专门为孩子们打造了‘隐翼天使’品牌,四季服饰品类全、上新快,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款式配搭,在直播间上链接。”该店负责人王丽君说,如果销量好,孩子们还能增加收入。




郑杰
“店里的面点几乎都是我做的,闲暇时喜欢爬山、旅游。”
在和“隐翼天使”几步之隔的可莎蜜儿,听障人士郑杰正在烘焙一天的面点,其间偶尔用手语和店长沟通工作。六年来,从校内实践到成为正式员工,面点师的工作郑杰做得得心应手。
“郑杰除了要在后厨烘焙,偶尔也要到前台完成点单等工作。”该店负责人说,店里部分员工源于社会招聘,这意味着学生们每天都要和同事、顾客交流,“时间久了,他们能出色地胜任各项工作,比如郑杰,阳光、自信、爱笑,很多客人都记得他。”





小杨
“理论容易,难的是实践积累。”
“课堂上学的都明白,但真上手给顾客服务,还是很不一样,这门行当主要靠实践经验。”在和漫巷盲人按摩店,推拿专业大二学生小杨只能看到眼前的色彩和大概轮廓,但在店里通过“实战训练”进步很快。
“毕业即就业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由于生活不便,大部分同学都希望毕业后回老家,有了营生手艺就很有底气。”这家推拿店的负责人王雪华是浙江省盲协副主席,目前已帮助上百名学生推介资源、介绍工作。


校企一体化 毕业即就业
涵盖电商、手工艺、餐饮、按摩等多个行业。和漫巷这段百米长的路段,其实是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和迈享”就业创业基地。
“这是校企一体化发展的3.0版本,第一代我们在校内实践,第二代零星地跟合作企业试点尝试,眼下打造了约4000平方米的‘和迈享’就业创业基地。”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校长黄宏伟说,迈出校门的一小步,是孩子们迈向社会的一大步。
该基地去年投用,随着企业陆续入驻,为一批批学生拓展了“第二课堂”。“根据学校专业去匹配招商业态,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实践、积累经验,能在毕业时提升就业率。”黄宏伟举例,像这届中西面点工艺专业的学生,基本可以保证毕业时已经是一名成熟的烘焙师。
作为该校长期共建伙伴的可莎蜜儿,是基地内最大一家实践点位。“区别在于,往年学生是毕业才来店内实习,现在‘店内实践’融进了专业课程中。”该专业教师罗珍颖说,大二开始入店实习,从食品安全、烘焙技艺到门店经营,全方位实践,“比手艺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环境中,很多学生能突破自我,出现一次次令人欣喜的进步。”
基地里每家店风格不同,也有店就像一个“人才传送带”,培训一批、送走一批。推拿是盲人学生主力就业方向,占到八成以上。


支持多一点
其实,该基地除了校企联动,还有属地留下街道翰墨香林社区鼎力支持,三方合力下,一些成果开始显现。
“协调辖区资源,为企为校服务。”该社区党总支书记丛琳举例,把“一老一小”相关活动放在基地站点“刘华铜文化非遗馆”,长者学堂、暑期夏令营,大家都对手工铜艺很感兴趣,“让在这实习的学生组织活动,积聚人气的同时也能让铜工艺的制作技艺及作品走入寻常百姓家,一举两得。”
与此类似,为了让推拿专业学生练手,社区组织周边居民免费体验,后来其中一部分成了常客;联动西湖区大型活动,把郑杰烘焙的面包送进了云栖小镇今年举办的“2050大会”;向高教园区高校推荐“隐翼天使”,让更多学生享受购物实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