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则是这份事业中最宝贵的财富。在第四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将分享浙特教院老师们背后的故事,那些不为人知的默默付出与坚持,以及他们与学生之间温馨感人的互动瞬间。这些故事,如同璀璨星辰,点缀在教育的夜空,照亮了浙特教院一代又一代学子的心灵。

王海丽,自1995年大学毕业成为一名职高学校的教师,后于1999年加入特殊教育事业。近三十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鼓励,有幸在2023年荣获“浙江省师德楷模”称号。但我始终以平常心去做好平常事,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跟老师们一起努力前行,推动学校更好的发展。
洒下爱心 收获快乐
作为特殊教育的教师,我们的教育对象是聋生,由于听力缺失,他们的学习特征与健全学生有很大差别。他们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接受新知识也是相当困难,加上与聋生沟通基本靠手语,信息互通不顺畅,知识输送达不到理想效果。所以特别需要我们特教老师有足够的爱心与耐心,不厌其烦反复讲解。
有一年我们班学生要参加美工等级考试,其中有一部分是理论知识考试,里面有许多要记背的知识点,这对于健听学生来说可能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对聋生来说就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他们主要是靠视觉来记忆的。我当时并不是这门课的任教老师,但看到自己班里同学们这么费劲地在记背,我觉得应该要为他们想点办法,让他们能够学得轻松点。我于是利用空余时间将这些知识点的句词重新整理,去掉多余的修饰词留下关键词,让学生先把关键词记背下来,然后再填入有用的修饰词。这样大部分学生都能背下来了,只有个别后进生还需要再进行辅导,我就用课外时间将这几位同学轮流到我办公室进行一对一地辅导。经过这样的复习同学们都很好地完成了考证,我也非常高兴——同学们又获得了一项学习技能:如何将知识去繁化简,有助于记忆。
爱岗敬业 默默奉献
作为特殊教育老师,我们很少能得到学生家长的家校合作,因为大部分聋生家庭条件比较差,家长文化层次也相对低一些,他们觉得把小孩送到学校来学习,那一切都交给老师负责了,所以我们班主任老师就是妈妈老师,不仅要教授学业知识,还要关注学生日常生活起居和身心健康。
我也常常被一些聋生戏称为妈妈老师,说我的“唠叨”跟他们的妈妈一样。当然我也是一名专业课老师,我们还有一项特殊的任务——帮聋生找实习单位与推荐就业。由于聋生存在交流障碍,许多企业都不愿意接收,这就要靠我们在课余时间走访企业单位,其中吃过无数次企业的闭门羹,但这些并不会阻碍我工作的热情,我坚信:只要诚心诚意为学生,真心付出必有收获。当然有时我们费了好大劲争取到的工作岗位,却被学生嫌弃与抱怨,因此又要耐心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帮他们分析现状再预设未来,直到学生愿意去试试。付出总有收获,几年来所带班级学风良好,学生积极上进,我也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班主任”。
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聋生的心智相对比较单纯,他们善于模仿,所以我们教师也是他们的一面镜子,怎样的老师带出怎样的学生,因此我注重自身的形象作风,要成为学生眼中的好榜样。我认为良好的师德存于老师内心,是看不到的,但正确的率先垂范的做法却是看得到的,这正是师德的最佳表现。
我时常教导学生要为社会多做事,尽力发挥自己的能量,不要做对社会无用的人,不要成为国家的负担,要自强自立,当然我也是用实际行动来说服学生的。我在完成本职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外,还长期兼职学校工会工作、督导工作,还有纪委委员工作。这些工作比较繁杂和消耗时间,本来我自己的教学工作量是很满的,再加上当班主任任务也是很重的,但是我觉得在能力范围内能多做一些工作就多出一份力,苦点累点也值。
与时俱进 努力奔跑
作为高校老师在科研方面也要争先,我主持并成功结题了市厅级课题4项,主持课程建设1门,参与市厅级课题多项,参与省部级课题5项,撰写并发表了几十篇论文,还获得2020年和2022年浙江省高职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对于两次教学能力比赛获奖也有很深的感触:自己虽然年纪已大,离退休越来越近,但是跟团队的年轻老师们在一起奋斗拼搏时,感觉又回到刚踏上讲台时,重新焕发“青春”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