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教育厅公布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典型案例评选结果,由我校公共基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撰写报送的思政教育案例《思政教育精准滴灌 残健融合人人出彩》获评典型案例。
本次案例征集旨在不断总结凝练、宣传推广各地各学校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征集范围包括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及中小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省级教材研究中心(基地)。经前期的自主申报、学校推荐、专家组评审等程序,浙江省教育厅共评选出典型案例81个、培育案例128个。
我校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推进相关案例的推广、培育工作,深化思政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工作取得实效,为学校高水平建设作出贡献。
公共基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认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设《助残情怀》《生命教育》等残健融合的特色公选课,形成“必修课+选修课”特教“大思政”课程体系。同步编写《助残情怀》新形态教材,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坚定学生服务残疾人事业的职业理想和人文情怀。组建“特殊教育院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从党建引领、联盟协作、制度保障、基地培育、成果推广等方面打造“特殊教育院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省域模式。带领学生走进社区乡村红馆,通过校馆合作、校地合作,打造“行走的无障碍思政课”。一系列举措实施后实现了“思政教育精准滴灌,残健融合人人出彩”的工作成效,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色、浙江站位、特教风采的思政路径。




